第一:命题特点
1、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特点及要求。即:注重对考生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点,关注焦点。例如对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沿革第12-15题,经济近代化(第37题)、城市化(17题)和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6-19题),社会的民主化和法制化发展史(20-23题);对时事热点的考查既不回避,也不拔高,以正常的方式自然引入,如第39题以东南亚海啸为题材背景,从政、史、地三方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2、试卷结构比较科学合理,学科内的知识结构主次比较分明,赋税制度、民主化与法制化,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等主干知识内容所占比重较大。对社会时事热点适当渗透和关注,如第16-19题,第20-23题,第37题与39题第7-9问。
3、突出强调以材料为依托,强化对考生能力的考查。例如第37题,提供四则材料,展示了重要历史人物张謇的相关史实,要求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对四则材料所反映的史实有准确的把握与理解,然后进行深层分析,从中得出一些重要的信息。这一题充分体现了教学大纲与考试大纲中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出发,应该说这是这次历史卷的最大亮点。试卷也体现了当今高考的特点及导向,如对古今中外赋税制度的演变体现了采取纵向思路命题的原则,考查学生对同类知识的纵向归纳和理解能力,而对民主与法制建设发展则采取了纵横交错的思路命题原则,体现了历史服务于现实,达到考查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这次考试还考查了对图表等史料的分析与理解,要求学生能够从中得出有效信息,服务于答题目标。这给我们今后的复习备考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警示。
第二:复习备考建议。
1、 “立足教材,落实基础”。历史学习和考试有自身的特点,它必须以最基本和最扎实的史实为背景依托,通过对历史事实的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对比、归纳、演绎、论证等方法科学地叙述历史事实,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历史规律。因此,下一阶段复习备考中,应通过各种专题复习,强化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
2、关注两点,强化训练。要通过阶段复习,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主干知识点,把握社会热点,提高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在复习备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热点专题,组织针对性的复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